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綠色會計

綠色會計 Green Accounting 「綠色會計」又稱環境會計,是藉由計算環境成本(與環境相關之直接或間接成本),以瞭解經濟發展與企業經營對環境的衝擊程度,是為減輕環境傷害、改善環境績效之重要資訊工具。   環境會計包括總體與個體兩大層面。總體層面而言,1987年聯合國世界銀行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研究設計與改善傳統國民所得帳的編制方式,整合出一套包含環境、社會與經濟之「綠色國民所得帳」,以國家為標的,考慮國內可再生或不可回復的自然資源耗用情形。個體層面而言,環境會計包含財務會計及管理會計,財務會計以組織為標的,探討環境成本及環境負債的估計及揭露方式;管理會計以公司、部門、工廠、產品線或某一系統為標的,以利於成本分攤、資本預算及產品設計與定價等決策的制定。   企業實施環境會計,在內部管理上,可以降低風險、削減成本、增加收益、精確計算成本、提供決策資訊、改善環境績效;在對外關係上,則可提昇企業形象,增加競爭力。對政府來說,更可瞭解國家環境衝擊程度及支出、協助政府制定相關法規、環保政策及編制綠色國民所得帳。   臺灣於1999年6月永續發展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決議,由行政院主計處及行政院經建會共同成立綠色國民所得帳工作分組,開始積極推動綠色國民所得帳試編工作;以聯合國SEEA(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1993年版之理論為基礎,至2010年底,已完成11版編制結果報告,將自然資源折耗及環境品質質損,此兩項貨幣價值從國民生產總額(GDP)中扣除,即可得知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程度,作為衡量國民生活與福利水準、生態平衡及環境發展的指標。 尊重專業 讀懂人心:半澤直樹教我的事 「明明是我的賣力才拿到大案子,主管卻輕輕鬆鬆就把業績拿走,」S和朋友抱怨,「真想像半澤直樹一樣以牙還牙,加倍奉還!」當然,這只是朋友間的閒聊,S 並沒有真的打算越級上報,讓主管下不了台。 S很清楚,看劇中的半澤直樹復仇雖然大快人心,但如果自己真的照著做,包準吃不完兜著走,不但無法復仇,還可能被排擠,甚至裁員。 半澤直樹教給上班族的,不是有勇無謀的衝動,而是用「專業」拿回發球權,創造自己的不可取代性,他的勇氣與自信,來自於扎實的專業素養。 他腳踏實地地做好工作,雖然花費的時間相對較久,但是卻總能創造佳績。即使是被迫背黑鍋,半澤直樹也能因為平時經營的好人緣,在夥伴的幫助下,收集了各種情報,終於查明事情真相並釐清責任歸屬。 半澤直樹的父親是一家生產樹脂螺絲工廠的廠長,他的父親經常對他說,小螺絲釘雖然輕,卻能承載重物。每個賣命的上班族,都是一顆小螺絲釘,支撐起組織的運行無阻。 但如果你只是把自己當成一顆小螺絲釘,安分守己,無條件遵從公司指令,遲早會被職場淘汰,成為用過即丟的工具!想在未來職場生存、占有一席之地,你就必須成為決策者!決策,就是做決定,從專業基礎及對人性的洞察中,充分掌握情勢,決定自己要如何處理公事,採取什麼策略和客戶斡旋,面對危險時如何在短時間內做出最好的決定。這是任何領域、職務都會用到的,也是當下職場最關鍵的競爭力。 就像劇中和半澤直樹同期進銀行的近藤,對上司不合理的要求多半默默承受,因壓力過大產生精神分裂症,看到半澤直樹勇於挑戰權威,他才受到刺激,勇於提出讓公司走向正軌的營運方針。 成為最專業的決策者,這才是半澤直樹真正的復仇。 別害怕輸的感覺!快點失敗,反而更能成功 失敗為成功之母 作者Eric Ries 這個一轉念,開啟了「精實創業」(Lean Startup)這派思維的蓬勃發展。他與他當年的投資人,史丹佛商學院教授 Steve Blank,一步步將這個思維建立起來。這個思維的創新之處在於重新了解「失敗」。 傳統的觀念中,失敗是一種不理想的成果,一種錯誤,一種討厭的東西。但在精實創業中,失敗是一種工具,一種計畫之內的實驗,一種調整的方法。 就像奧運射箭比賽一樣,如果99%的選手只有第三箭才可能命中靶心。傳統觀念會不斷追求「如何在第一發就命中靶心」,但精實創業卻著重在「如何設計前兩箭(最好很快很便宜),確保第三箭一定中靶心」。 應用在商業上最簡單的例子則是所謂的 A/B test。例如 facebook 會同時釋放出 A、B 兩種新的版面,看哪一種的反應佳就沿用,另一種就捨棄。這是一種快速失敗的作法。大陸的樂視電視也將同樣的方式應用在大電視上,不斷推出新的作業系統更新。 這個思想架構衍生出許多專業的方法論。例如建立「最小可行產品」(Minimal Viable Product,MVP),設定基本假設,快速驗證,「軸轉」(pivot),直到確認產品市場區間之後才開始成長(scale)等。 以一個本地的例子解釋,就好像在台灣開一家茶飲店。一開始先推出一個陽春的茶飲店,然後不停的測試口味、價格、顧客區間、送貨、人資、後勤系統等。萬一不行時趕快轉型(pivot)成雞排店。直到確認一切運作都落在營利目標之內後,才開始快速的到大陸各大城市快速展店。 重點是測試的時候專心測試,展店的時候放膽擴展。最怕是初期就投入千萬資金開旗艦店,才發現根本沒有市場,那就只能安慰自己:『嗯,我真的學到很多了。』 行銷4P,哪個P最重要? 有讀者有讀者問我,為什麼我在文章中似乎有意貶低促銷,而一味強調產品本質?這問到了一個行銷的核心問題:「4P到底那一個比較重要?還是4個等重?在研擬行銷計畫時該從那1P先思考起?」我想用下列例子來回答。 在我家附近長約300公尺的里安街,有近40家小餐廳與小吃店,這些店家的消費客戶,主要是附近住家與隔壁文化大學城區部的學生,價位多在100元以下。在近10年的觀察中,我發現除了幾家老店外,大部分新開的店都很難撐滿1年。 但其中有一家店非常獨特,它開業的第一年並沒有招牌,店內沒有什麼特別裝璜,環境昏昏暗暗的,若不仔細看,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然而它賣的竟是高價的美式餐點,要價都要300元以上。照道理,它應該是像其他新店一樣早早關門。但它竟然持續營業,甚至租下對面店面擴大營業。我下午1點去吃,竟還要等上1個小時。 當我第一次與太太進入該店時,看著高價菜單,心中抱著「大不了被騙」一次的心情,所以各點了一客最低價、不同口味的三明治。當我咬下第一口時,那滋味彷彿讓我置身到美國,令我大為感動。抬頭看見太太的眼神,不問也知她亦是大為滿意。 再舉另一個例子,德明技術學院附近的一條巷子,有家店也是沒有招牌,店面也非常小,但一客雞腿飯竟要150元。但是,如果你沒在11:30前點餐,保証要等到12:45才有飯吃。因為,先別提肉多味美的大雞腿(女孩子吃一隻雞腿就飽了),光是附餐中的三道菜,就保證讓你大快朵頤,一碗飯吃光光。 這兩家店的通路都非常弱勢;從客戶角度來看,他們的價格非常昂貴,更不可能有促銷方案。在4P中的3P都如此弱勢的情況下,他們又如何殺出重圍?我想,最好的解釋,就是「產品會說話」─產品會直接告訴消費者:「我為什麼值這麼多錢?」並且讓消費者付完錢後,有物超所值的感覺,甚至自願擔任無給職推銷員,讓大家告訴大家。 價格伴隨著價值,而創造價值的,就是產品本身。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嘴巴不只是挑剔的,更是愛宣傳的。他們心中都有一把尺,知道所花的錢是不是值得。 電腦視窗介面、MP3播放機與手機都不是蘋果公司(Apple)發明的,市面上競爭廠牌那麼多,但蘋果的麥金塔(Macintosh)、iPod、iPhone卻是那麼聞名與暢銷。他們的售價幾乎是同類型產品中最貴的,但卻能後發先至,這完全取決於蘋果願意為產品花更多的精神、更貼近客戶的需求。 所以,一旦做對產品,決定通路與價格就相對容易,而促銷活動更是錦上添花了。大家都會做三明治與雞腿飯,但有沒有人要買,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你說,產品本質重不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